以前,白蘭溪古道被稱為部落裡的高速公路,在當時車道尚未開闢前,族人們都從這一條路往返清泉與白蘭,探親、狩獵、工作,這一條路亦是部落產業運輸的必經之路,竹子、杉木、蓪草、農作物。而位在古道中段有一下凹的石洞,大家都稱這裡為冰口,當你靠近,便可感受到一股涼氣撲上。冰口保持著全年恆溫,夏涼、冬溫,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麼一個天然的洞口會冒出如冷氣般的涼風?大家解釋著,可能是因為這裡的地形是由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疊而成,石頭與石頭之間產生了縫隙,溪水和風便可從各個孔隙中流竄,再小的縫它們都能鑽過,於是一年四季,風和水的溫度在這裡留下了痕跡,而冰口也成為了族人們的天然冰箱,每每經過,就會在這裡短暫停留、貯存食物。
在我們進入白蘭溪古道之前,古砲台的遺跡被隱藏在樹叢裡,若不細聽解說,你不會發現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故事藏於其中。當時日據時期的以蕃制蕃政策常利用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仇恨來平定泰雅各族群,並在警備道路上設置多座駐在所及砲台,這座古砲台就是日人用來監控對面山頭部落而設置,致力於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及原住民族研究的楊南郡老師也曾經來到白蘭部落調查關於霞喀羅抗日事件的史事,這座炮台亦是當時用來平定抗日族人的武器,後在族人們的堅守下經歷了十四年,抗日事件才逐漸告終。如今砲台的身影已不在,剩下駁坎與平台留存於此,但是歷史卻不曾消失,祖先們守護家園的精神也不曾離去。心裡想著,這裏還有無數珍貴的歷史是我們必須去了解且保存的……
八角蓮可醫治蛇毒,山芋捲起當作搖水器具,桂竹從根到尾到葉子全可利用,煙斗、竹簍、家具、建材、竹筍,夥伴們也回憶著以前家中貧窮,常常需背著六十、一百斤的竹子到山下販賣,而有桂竹的地方,則表示曾經是原住民的生活範圍,芭蕉葉的芯可以吃,山豬愛吃姑婆芋,以前族人常利用魚藤集體毒魚以捕食溪中魚類,台灣原生種秋海棠的莖及葉柄是野外的求生植物,五節芒作為記號,短尾葉實櫟可當小童玩……..其中還有來自阿美族和排灣族的回憶:阿美族兒時與老人家一起插秧的五節芒午餐,排灣族則利用五節芒固定Cinavu,用芭蕉葉做Avay,還有竹籬笆的童年回憶。在這裏,我們集結了三個族群的自然智慧。
豐富的故事尚未道盡,老師最後提醒著大家如何找出步道中重要的解說點,讓解說不是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擁有生命的部落文化、生態與生活,將泰雅的山林飲食生活融入遊程亦是可以去思考的問題,或許也可以適時的讓遊客停下腳步,感受萬物。
人類是大自然的過客,當利用著山林豐富的自然資源時,也要不斷地去想著,我們是否,只拿取夠用的就好……